何惜一行书

不过乘兴而至

© 何惜一行书
Powered by LOFTER

长评!!长评!!姑娘的长评写得太好了让我好心虚⊙▽⊙最近实在是忙得不得了又爬墙,不过故人到现在还有人在看我真开心!比哈特!

成楚遥:

@何惜一行书 给太太的长评。谢谢太太的文字!

初见,是那句“冠盖满京华。”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仅一句便带我回到那个带着凛冽卷着枯黄的树叶的时节,干枯的树枝在风中瑟缩,似病入膏肓的病人的手,颤抖的祈求着最后一丝救赎。那年北平的深秋,铺天盖地的黄叶,灿烂却萧条,古都在权利翻覆中沦陷,却又用着最后的荣光支撑着,等待着,一场救赎。恰似楼诚,权力的中心却又冷暖自知。于是便在萧瑟中改换了时光,改写了历史。我似在太太笔下的冷冽中看到一人着长衫而立,顿时孤寂的冷冽扑面而来,有的,只有文里两人,相依。
遇见这篇文的时候,我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间突然看到了心爱的文字。二刷的时候正在异乡的地铁上疲惫不堪的奔波,看着文里情绪的起伏,不知怎么,却有了一种冷淡的沉着。现在,倒是一切都定下来了,却忙的来不及继续看文的结尾。也没时间写东西。只是一直挂记着这篇长评,拖了这么久,实在抱歉。抱歉!现在是该来还了。
爱极了文里的腔调。像是穿越时光的一声京腔,又时而传来软糯的沪语。交错间,便穿过了流年,跨过了南北,进行着一场身临其境的旅程。记得初读《长绝》时,南方夏天的闷热潮湿黏腻的让人厌倦,忽的一阵北国的风吹来,带着历史的沧桑和凛冽。总惊异于太太对那些历史细节的把控,打酱油的汉奸,暗线中潜伏的历史事件,就连主人公生活的物件儿都带足了历史色彩。一举手一投足,是北平的四合院,是沪上的纸醉金迷。是分寸间的疏离与靠近,起承转合,便是历史的轴,缓缓转动。
冷冽的是环境,而暖的,是人心。楼诚间细微的情愫都在太太的笔下鲜活起来。他们心中因着有彼此所以才温暖,而太太的笔下因着那人情才吸引人。厨房里的调笑,言语间对死亡的试探与避讳,一个小小的汤婆子,一副小小的药方⋯⋯就连景色也染了那情的色彩。毕竟太久未看,只是恍惚记得一章里似是阿诚以身救明楼,明楼眼里的黄红绿便都失了模样。我似乎看到了明楼不易表达的内心:天地的色彩本就由这三原色而来,失了你,天地便不复以往的色彩。我是天,你为地,这便是我所有的世界。我等着你重执画笔,画出我们的家园⋯⋯
每一笔,即使没有浓墨重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情味。不得不提的是保媒牵线的乐姑娘。她像是大雪里的红灯笼,点燃了沉闷而又压抑的大环境。战斗是残忍的,面对生死,难得能够用如此乐观而又俏皮的欢颜。即使内心中还有着不愈的伤。姑娘她看的通透,可我不免心疼她,毕竟通透了,有多少难过要自己消化?她是成熟的,战斗里,感情上。即使这和她飞扬欢乐的外表不大相衬。爱极了她的俏皮,大大咧咧的拔针,生火时的贫嘴。若是在苦难里也能带着这样的心灵,我想,天地都会敞亮。的确,楼诚的情愫也确因她而明朗。
就像笑着闹着的青年,像放飞的鸽子。所有的欢闹在大环境里不过一瞬,人总要长大,总要成熟。总要在人情冷暖里识尽沧桑。明台便是。我一直觉得在张勇老师笔下明台是不及《一触即发》里的杨慕次的。然而在太太文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学会了接受自己不喜欢的拉丁文,学会了掩藏光芒,学会了压抑情愫,学会了接受别人用过的东西⋯⋯我总觉得他对曼丽的情感突然从热烈变得平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道了她的过往,他不愿接受一个拥有过去的人,就像不愿接受旧的物件。而当他也风尘仆仆在岁月里摸爬滚打,也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才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成长的疼痛让他失去了太多,蓦然回首,斯人已逝,连一方小小的手绢也在颠沛中失离,如同乱世中流离失散的恋人,人生中得而复失的一瞬而已。
其他人也是,无论是如鸟儿一般飞翔又坠落的小满,还是明诚那几个性格迥异的手下,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味道,在这首悠长的歌里,回荡。每个人都丰满着,让读者畅快淋漓。
此时的我正在异乡的夜里忙里偷闲。从故乡到他乡,从他乡到异乡。不在于地理位置的长短,只是有家人有爱人,才不会孤寂。吾心安处是故乡,而对于楼诚,彼此所在之处便是心安之处。从上海到北平,到延安再到我还没看的苏联,我想,楼诚的故事已经结局,却不会结束,因为那种带着岁月的温情还在流淌,在太太的笔下,重现。
感谢太太!感谢那些逝去的峥嵘岁月!
故人长绝,经久不断。


一篇不算长评的长评

评论 ( 2 )
热度 ( 84 )
TOP